当前位置:女婿小说>古代言情>边山寒[种田]> 边山寒[种田] 第220节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边山寒[种田] 第220节(2 / 2)

能坐在这里的,祖上几代都是官身,早就不知道种地是什么,当初对那篇时务策褒贬不一,还有大骂李青文哗众取宠的,但是后来朝廷突然下令,他们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,那些反对的也都闭上了嘴巴。

而且,这事是秦舒元问起的,得罪谁也不能得罪他,其他人一言不发,只是看着听着。

李青文给出了试卷上,还有给户部的一样的回答,一到三成。

秦舒元点点头,同他说起了各个州府的耕田数量,每年的粮食产量,还有税赋,大概算了一下,如果积的这些肥能够有这等效力,大梁一年的粮食产量就会增加多少。

他对这些如数家珍,李青文也很意外,他以为秦舒元是个天纵奇才的读书人,倒是看不出对种地的事情这么认真。

民以食为天,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。

人只有填饱肚子,然后才能去做其他,但是种地只能靠天吃饭,三年五载闹灾荒,饿死的人无数,归根结底,还是生产力不足,粮食的产量不够。

新帝在大梁动荡之时登基,接管了这个烂摊子,无论是百姓还是边关,都吃了饿肚子的苦,粮食一直是着重的事情。

在无数的读书人给出的试卷中,只有一百多人在这方面写了见解,不过绝大部分都是关于水利兴修方面的,但是这个需要大量的人力,得徐徐图之,只有一个人提出了更简单可行,并且见效快的法子,那个人就是李青文。

关于粪肥的事情,各地都有各地的法子,但是李青文给出的更加的详尽具体,人畜粪便、草木灰、绿肥等等,只需要每家每户挖个粪坑,积攒粪便和杂草,熟透了粪,撒到田中,随着一年的种和收,便能增产,不耗费朝廷的人力和财力,简直是再好不过。

一户人家一年能增加几十几百斤粮食,听起来不多,却能在关键的时候救命,对于一个国家来说,一年增长的数目庞大的惊人,任何人都不敢忽视这个数目。

当然,朝廷之所以推行这么快,也是因为不费国库一个铜板,只消把命令下发下去就行了。

这是李青文后来才知道的事情。

现在他只是高兴,高兴自己写的会被采纳,而会有许多人因为这个而受益。

说完这个,秦舒元又跟李青文谈起了他在省试中写的一些东西,大概就是扑灭害虫,应对疫病,列举了几种流行病的应对手段。

李青文不学医,因为科技水平,没办法解释病毒和细菌,他打算写这个时,跟二哥和周瑶提过这些,根据现在的医术水平,提供一些可行的见解。

秦舒元也不懂医,他只问这些是同谁学的,李青文老实的回应了。

“李青卓,我也听说过,倒是不知道他还懂得这个。”秦舒元点头道:“你们兄弟都很厉害。”

李青卓的名字在这个大堂里比外面更加被人熟知,虽然林唯盛几年前死了,但是那个案子的火显然已经烧到了如今,而且这次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被烧死。

除了秦舒元之外,其他人大都低头看着手里的东西,认认真真的。

按理说,每个人都会问个问题,但是因为秦舒元说的不少,用时远远超过了,其他人都没再开口,只是点头示意。

就这样,李青文的铨选结束了。

他随着官兵出去时,有个小厮走过来,悄悄传了两句话。

第249章

七月的天, 热的好像天下开始下火。

这样的日子,火锅这种越吃越出汗的,一般生意都很冷清, 但是有几处铺子正好相反, 这里的客人对着里面沸腾的汤,吃着里面煮着的肉和菜,汗流浃背, 再喝一杯冰凉清爽的啤酒,从头到脚都舒服的不得了。

啤酒这种东西对于京城的百姓来说是新鲜事物, 而且这些木桶中的酒带着边城特有的冰凉,雪白的泡沫之下,黄色的酒液带着诱人的香气, 很多不吃饭的人专门过来买酒。

啤酒是今年从边城运送过来最多的,有几百桶, 东城西城和外郊的三个火锅铺子同时开始供应啤酒后, 地窖里的酒飞快的空下来, 到这个时候,就只剩下了几十桶。

都没想到这酒卖的如此快, 导致啤酒刚在京城传开, 就见底了,最后那些酒是给杜老头和雪音私塾的几个夫子留的,不管食客如何催, 也没有拿出来。

不单是啤酒,边城的蘑菇、果酱、蜂蜜、干货、蜡烛、药材等等, 卖的都很快, 银子哗哗的流进了李青文的口袋。

到底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草木, 边城的蘑菇肉更厚, 炖汤味道更香,果酱有十几种之多,大都是酸甜可口的,浓郁芳甜,泡水喝上个把月,不单眼睛亮了,脸也光洁了许多。

当然,这话是巷子里的姑娘和婶子说的,这也是果酱卖的飞快的原因。

大梁的南方也有松子和榛子,但是边城的个头更大,里面的油脂更重些,炒熟后的味道也是更香,当然,价格也是略高一些。

自从边城和洪州都开始做蜡烛,动静不小,有心人也窥到了一二,试着弄了一些,现在其他地方也陆续有蜡烛出现,价格已经比从前便宜许多,但是一捆子依旧能卖几百文,边城百姓冬天除了熬糖,便是做蜡烛。

铺子里卖的药材,一部分是从野外采的,更多的则是地里种出来的,不管是二年生的,还是五年生的,有几十种之多。

第二次去边城时,李青文就开始正儿八经的种药材,一开始是常用的,人吃五谷杂粮,都可能会生病,边城距离其他城镇太远了,真要是生病不好去别处就医,他们已经有了医术高明的大夫,多多种药材才是正道。

这么多年以来,药材一直种,一直收,先让周瑶挑选,她用完,剩下的才会运送到京城来卖。

除了这些,还有金黄甜软的柿饼子、鱼肉松、高粱糖等等,这些可口的东西同样在京城很受欢迎。

当初为了解西北大营的军粮问题,边城的百姓几乎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粮食,只剩下了一家一年的口粮,押送粮食的路上,几千官兵和流犯吃的都是肉松。

肉松这种东西,既干又香,吃几口肚子就没有那么饿了,是长途行军的很好的口粮。

后来,西北军营的困境度过后,边城还是每年要给那边供应数万斤的肉松,只押送到安阳关,然后安阳关再派人送去西北军营。

当然,做为军将口粮的肉松和拉到京城的肉松味道自然有差别。

李青宏在外郊的主路旁边买下的一块地,盖成的火锅铺子和客栈,前前后后花了两千多两银子,但是几个月下来,铺子和卖的东西加起来,不单把这个钱给补上了,到手还有几千两之多。

铨选完后,李青文被不知道啥时候来的三哥接回去,换掉了身上被汗弄半湿的衣服,拿起账本便开始核算起来。

他刚坐下没多久,苏元宝也来了,小家伙等着李青文算完账,俩人一起在凉席上躺着,露出白花花软绵绵的肚皮。

不过,没躺一会儿,李青宏就进屋,拿薄衫给俩人盖上。

李青文没睡觉,他在想秦舒元的事情,回来后他打听了一下,知道这人是翰林院的,会出现在那里做考官也不稀奇,就是不知道他是如何知道自己的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女婿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