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女婿小说>历史军事>夏鼎> 晋阳古城的兴衰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晋阳古城的兴衰(2 / 2)

高欢经营晋阳几十年,营建了不少宫室建筑,有的在历史上享有盛名。北魏太昌元年(532年),高欢在平定尔朱兆并州叛乱之后,“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”。这是高齐在晋阳建的第一座宫室。东魏武定三年(545年),“神武(高欢)请于并州置晋阳宫,以处配口”。晋阳宫后来陆续建有宣光殿、建始殿、嘉福殿、仁寿殿、德阳堂、宣德殿、圣寿殿、修文殿等,形成一个庞大的宫殿群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二十九》记载:“晋阳宫,在都(唐代北都)之西北。宫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,崇四丈八尺。”北齐天统三年(567年),后主高纬在晋阳建大明殿(城)。天统五年(569年),高纬“诏以并州尚书省为大基圣寺,晋祠为大崇皇寺”。承光元年(577年),幼主高恒“又于晋阳起十二院,壮丽逾于邺下(北齐都城,今河北临漳县)。所爱不怕数毁而又复。夜则以火照作,寒则以汤为泥,百工困穷,无时休息。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,一夜燃油万盆,光照宫内。又为胡昭仪起大慈寺,未成,改为穆皇后大宝林寺。穷极工巧,运石填泉,劳资亿计,人牛死者不可胜纪。”(《北齐书》)

北齐在晋阳营建的宫室、雕像及十二院,除西山大佛尚残存有遗迹外,其他均荡然无存。西山大佛始凿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(551年),完成于幼主高恒承光元年(577年),历时26年。像为坐姿,依山开凿,高约66米,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,是世界上现存时代最早的石刻大佛。大佛所在地为太原西南蒙山开化寺。隋文帝时为大佛建阁,寺改额“净明”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,高祖李渊巡幸晋阳,仍复名“开化寺”。显庆五年(660年),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巡幸晋阳时,赠一件硕大无比的袈裟。元末因战火,寺毁阁倾。之后,佛头风化脱落,从此大佛被湮没。

晋阳是李渊、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,建立大唐的策源地,他们登基后仍不忘晋阳的恩泽,不仅李渊、李世民、李治、武则天、李隆基等先后回晋阳“探视”,安抚晋阳起兵时的老部下或遗属,以及八十岁以上的老人,而且大规模营建晋阳城。同时,于天授元年(690年),武则天把晋阳定为北都,与国都西安、东都洛阳齐名。还把晋阳、太原二县列为“京六县”,提高其级别,直属京都管辖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为北京,上元二年(761年),唐肃宗复称北都。

唐贞观十一年(637年),由并州大都督长史李勣主持,在晋阳城的对岸,即汾河东岸建东城,南北长八里半,东西宽6里,与西岸晋阳城大小差不多。同时,因东城“赤井苦,不可饮,……李勣架汾(在汾水上筑渡漕)引晋水入东城,以甘民食,谓之晋渠”。(《新唐书·地理志二十九》)

武则天时,命并州刺史崔神庆在汾河上架桥建中城(《新唐书·地理志二十九》“北都”注释),将西岸的晋阳城与东岸李勣建的东城联结为一座大城,东西长12里,南北宽8里多,周长40多里。有城门24座。城内外有壮丽的宫殿、仓城、苑囿、柏堂、起义堂、受瑞坛、讲武台(飞阁)、宴宾厅、山亭等。有多处寺观宝塔。城中有供商家、作坊、居民等使用居住的“坊里”。汾水从城下穿过,可行舟捕鱼,一派繁荣景象。这是晋阳城扩展规模最大、最兴盛的时代。唐代灭亡后,原晋阳城的唐北都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都城(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国家),直至晋阳城被毁。

宋代建立后,吸取唐五代时的历史教训,下令摧毁一部分鞭长莫及的州郡城池和小国都,以防地方割据势力凭借险固卷土重来。五代后周及宋太祖赵匡胤曾数次攻打晋阳城,均未攻下。太宗赵光义即位后,再次“议征太原”,于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,太宗亲征太原,由检校太师曹彬、宣徽南院使潘美等从征。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,夏州李继筠乞师所部助讨北汉。同年四月,岚州行营与北汉军交战,破之。当月,太宗赵光义到达太原,驻跸汾东行营,诏谕北汉主刘继元投降。刘不肯,督诸将发机石攻城。同年五月,攻打城西南,遂陷羊马城,浮获北汉宣徽使范超,斩于纛旗之下。当月又攻城西北,骑师郭万超投降。接着城被攻破,北汉平。太宗攻下晋阳城后,命祠部郎中刘保勋知太原府。将并州降为一般州,移治榆次县,改名新并州。赵光义作“平晋诗”。继而在晋阳城附近临时筑新城,将晋阳城内余民尽迁新城,然后放火烧毁了晋阳城。赵光义作“平晋记”,并将其行营改为平晋寺,将“平晋记”刻寺中。同时,谕旨《禁毁晋阳城诏》:“太原本维藩镇,盖以山川险固,城垒高深,致使奸臣贼子违天抗命,因其悖逆,诖误军民,今既荡平,议须更改,当令众庶,永保安宁。”(《宋会要辑稿》)晋阳城被火烧了,赵光义还不放心,又于第二年即太平兴国五年(980年)四月“壅汾河、晋祠水灌太原,堕其故城”。既火烧,又水灌,晋阳城就被彻底毁灭了。

潘美筑太原新城

宋太平兴国七年(982年),宣徽南院使、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潘美率部驻守太原城北三交镇(今太原尖草坪区十里铺),开始在唐明镇(今太原市区西南部)扩建太原新城。在旧街四周砌筑围墙,形成城中之城,当时称“子城”。子城中建有官衙、仓库、监狱等。并将在榆次的新并州移治唐明镇(《宋史·太宗本纪》)。官衙在子城中心的唐明镇后街,此处原有一座晋文公庙(今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,即辛亥革命后的督军府)。新城中,故晋阳城著名的北齐十二院、唐代巨刹法相寺及商号、匠户等,先后得到恢复和重建。为了便于军事上的防御,街道修成了“丁”字街。

太原新城周长十里又二百七十步,筑四门,东门“朝曦”,西门“金肃”,南门“开远”,北门“怀德”。当时太原新城的大致范围是,东起今儿童公园(海子边)、桥头街、国师街一带,西至水西门,北起后小河,南达起凤街。即今日五一路以西、新建路以东、东西缉虎营街以南、迎泽大街以北这样一片地方。

明洪武九年(1376年),晋王朱棡(朱元璋三子)的岳父、永平侯谢成主持对太原城进行扩建,主要是在宋代城的基础上向东、南、北三面扩展。城墙夯筑,外包以砖石,环以大壕。城周长二十四里。正德、嘉靖年间,先后对城墙进行了加固修缮,将城墙加高加厚,高三丈五尺,厚二丈。周长仍为二十四里。开八门,东“宜春”“迎晖”;南“迎泽”“承恩”(民国元年改首义门);西“振武”“阜成”;北“镇远”“拱极”。城上四角建有角楼各一座、小楼九十二座、敌台三十二座,十分雄伟壮观。可惜,除“拱极”门及附近一段城墙近年复建外,其它城池建筑均已不存在。■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女婿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