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女婿小说>历史军事>乱世宏图> 第七章 治河 (五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七章 治河 (五)(2 / 2)

“蓄洪区,或者说,是借助这次水患,专门开凿出来的人造湖泊。雨多时,可以蓄水泄洪。天旱时,就可以取水灌溉附近的田土!”柴荣早就做足了功课,笑了笑,带着几分自豪解释。

闻听此言,郭威的眉头顿时皱得更紧,沉吟半晌,继续犹豫着问道:“那岂不是说,人要为河水让路?已经被河水冲毁的村寨,从今以后,将永远沉没于水下,不见天日?”

“不是所有吧,但至少一小半儿会是这样!特别是靠近黄河两岸的地段。”柴荣迅速收起笑容,低声回应,“但儿臣以为,朝廷根本没必要非跟河水争个高低。咱们大周,眼下最缺的是人,而不是田土!”

“这……”郭威的身体顿时一僵,随即,眉头舒展,苦笑连连。

魔症了,自己真的魔症了。只想到了黄河泛滥,吞噬了两岸太多的良田。却忘记了,历经七十余年战乱,中原百姓比起盛唐时,早已十不存一。眼下汴梁附近,还有大片大片的无主荒地没人去种,朝廷又何必冒着反复决口的风险,去跟黄河争那几十万亩已经被洪水吞没的土地?还不如留在那里,让其彻底成为一座座湖泊。正如柴荣所说,下雨时蓄水,干旱时灌溉,一举两得。

“此次水患,据儿臣推测,一方面是因为天降暴雨而河堤年久失修,另外一方面,则是因为上游的河水中,泥沙越来越多。到了下游不断淤积。所以,留出几处湖泊的好处,还可以用来沉积泥沙。免得河道越修越高,最后彻底修无可修!”知道郭威已经初步理解了自己的想法,柴荣用手指在舆图上点了点,继续低声补充。

此时黄河远不像后世那样,早已成为地上悬河。中下游河段的水面都低于地面,并且水量足量充沛到足以行驶巨舟。所以,很少有人注意到,水患其实与下游河道的不断抬高,息息相关。更没有人想到过,该怎样来减少泥沙的含量,防患于未然。

身为大周朝的皇帝,郭威的眼界,无疑比普通人开阔得多。但是,他也无法理解,河水当中含泥沙量与水患之间的因果关系。不过,既然开凿人工湖泊,可以兼具抗洪和抗旱的功能,在他看来,沉积泥沙的作用,就属于添头了。有,则更好,没有,也无关紧要。

“还有,儿臣查阅史册,黄河好像每间隔百余年,就会有一次改道。每次改道,都会造成一场大灾。如果父皇决定治水,儿臣建议,干脆人工于博州和齐州之间,开凿一条河道出来。勾连黄河与济水!如此,一旦下次来了更大的洪水,超过了沿岸湖泊的蓄水能力,则打开河闸,让一部分黄河水分流到济水中,双道入海。如此,可保我大周,百年之内,再无黄河决口之忧!”稍微等了一下郭威的反应速度,柴荣又点了点舆图,朗声提议。

“这……”郭威的眉头再度紧皱,双目当中,宛若有两团烈火在熊熊燃烧。

百年无黄河决口之忧!真的能够做成,即便自己生前无法一统九州,在史册上,也必将留下浓重的一笔。功业无法跟秦皇、汉武相较,但遗泽,绝对不输隋文,唐高。(注1)

只是,又要开凿人工湖泊,又要挖掘连通黄河与济水之间的沟渠,其耗费之巨,恐怕将远超朝廷这几年赋税所得。而眼下光是赈济灾民,已经淘空了各地府库,哪里还能挪出钱粮来,为如此浩大的工程提供支撑?

所以,图画得再好,也终究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!太子终究还是过于年青,不像王峻等老臣,知道量入为出,量力而行……

想到这儿,郭威忍不住闭上眼睛,摇头长叹,“唉,君贵,难为你了。咱们大周如今穷得……”

“父皇,儿臣不需要朝廷支付任何钱粮。”仿佛早就料到郭威会为“无米下锅”而为难,柴荣笑了笑,大声打断,“儿臣临入宫之前,有人教了儿臣八个字,‘以工代赈,卖地换钱’。若是父皇肯将治河之事,尽数委托于儿臣。儿臣保证,五年之内,湖泊河渠尽数完工,而从始至终,不拿国库一分一文。”

注1:隋文,唐高。隋文帝杨坚,唐高宗李治。这两个,在历史上,都不是凭武功而著称的皇帝。但在位期间,与百姓休生养息,令国库充盈,民间殷实。都算得上有作为的明君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女婿小说